出生注射頭孢噻夫晶體游離酸(易速達)和仔豬處理注射恩諾沙星對臍帶缺陷和平均日增重效果比較
S. Lutz1, BS; D. Amodie2, MS; M. Jansen2, DVM
1阿拉巴馬州,奧本市,奧本大學(xué);2新澤西州,帕西波尼市,碩騰
介 紹
新生仔豬在出生后暴露在各種細菌病原環(huán)境下,容易引起臍帶及關(guān)節(jié)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很多豬獸醫(yī)在仔豬出生或出生后不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從而提高整體健康和減少由感染導(dǎo)致的復(fù)雜情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評估臍部缺陷和平均日增重來比較兩種抗生素的保健程序(出生時注射頭孢噻夫晶體游離酸CCFA和仔豬處理時注射恩諾沙星)的效果。
材料與方法
仔豬來自一個商品母豬場,由混合胎次母豬所產(chǎn)生;仔豬出生后24小時內(nèi)(d0),將體重大于2磅的仔豬(n=1250頭以五的倍數(shù)/組)隨機分成三個處理組。對臍帶殘端拭子進行培養(yǎng),以確認是否存在易感細菌病原體。
本研究的處理組包括陰性對照組T01(n=250),該組未接受抗生素治療;T02(n=500)在出生時(d0)注射CCFA,T03(n=500;現(xiàn)行豬場流程)在仔豬處理時(d3)注射恩諾沙星(表1);兩種抗生素均按標簽劑量給藥。第0天記錄體重、性別和母豬胎次。試驗時,T02仔豬頸部肌肉注射0.15mL CCFA(豬用易速達®,碩騰,帕西波尼市,新澤西州)。T03豬在第3天頸部肌肉注射0.11mL恩諾沙星。
斷奶前對所有豬只進行稱重,并根據(jù)之前公布的方法對臍部殘端進行評分(0-5分,圖1)。0分表示肚臍部位正常,無腫脹或疝氣跡象;1分表示臍部有結(jié)痂,但不紅且無疝氣;2分表示臍部呈玫瑰紅色,但沒有疝氣;3分表示沒有疝氣或結(jié)痂,但觸診時臍部較硬;4分表示臍部較硬,擠壓時有膿液;5分表示存在疝氣。本研究將4分和5分歸類為臍部缺陷。


斷奶后6周再次觀察豬的臍部缺陷情況,并記錄個體體重。此時,可觸及的疝氣或膿腫被歸類為臍部缺陷。
當(dāng)將缺陷作為二項變量使用Proc Glimmix程序進行分析時,使用Proc Mixed程序(SAS 9.4,Cary, North Carolina)將平均日增重(ADG)作為連續(xù)變量進行分析。計算最小二乘法均值,并通過雙側(cè)t檢驗進行比較。所有P值均在5%的阿爾法水平上進行檢驗。
結(jié)果與討論
結(jié)果如表2、圖2和圖3所示。雖然T02和T03從出生到斷奶的平均日增重(ADG)都更大,但在保育階段或從出生到保育結(jié)束計算ADG時,所有處理組的ADG都相似。在保育階段,各組的臍帶缺陷情況相似;但與對照組相比,出生時給予CCFA的仔豬斷奶時的缺陷減少,全程來看缺陷也更少。此外,據(jù)統(tǒng)計,與對照組相比,注射CCFA仔豬的臍部缺陷發(fā)生率更低。結(jié)果表明,在降低臍部缺陷發(fā)生率方面,出生時注射CCFA可能比仔豬處理時使用恩諾沙星更有效;但這一優(yōu)勢是由藥物、給藥時機還是兩者共同造成的,目前尚不清楚。



來源:2024 AASV